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中教数据库

科研管理的职责在于创造浓厚的科研氛围,优化科研环境,有效配置科研资源,最大程度地激发科研人员参与科研的积极性。然而,高校科研课题由于来源渠道多样化,课题和经费数量的增加,科研课题管理明显地暴露出种种弊端。科研管理部门必须根据科研课题研究的特点,加强过程管理,严格监督检查,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1 问题的提出

  “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以来,高校科学研究发展迅速,科研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笔者认为其基本的表现一是原创性基础类研究成果偏少,二是高水平应用型技术成果不多,三是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率偏低。造成这些问题和不足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

  传统科研组织模式不适应科学研究的发展。近年来一些研究型大学纷纷恢复学院制,使学院在教学、科研等学术活动中充分发挥协调作用,通过横向的联合弥补学科过于分化的不足,有的大学还进行了校―院―所制改革,但总的来看,这些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学校(学院)一系一教研室”组织结构仍然是我国高校主要的基层学术组织形式。另外,计划经济的模式依然存在,包括科研经费和科技推广经费基本上依靠财政投入,造成高校科技创新面临经费不足而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科研管理只注意科研计划、组织、指挥以及协调科学研究中的各种关系,工作思路仍然是程序化的项目管理和成果管理。

  1.2 具体的管理工作不够科学

  单纯量化式评价体系阻碍着科研和学术的繁荣。我国不少高校实行的科研量化考核管理,一般以发表论文、获得科研经费的数量多少等指标来评价教师的科研水平,虽然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但过度量化、周期很短又助长了高校教师片面追求数量的功利化倾向,严重影响了重大科技成果的产出和学术的繁荣发展;同时,经费管理不规范使科研资金流失比较严重。一些高校为了鼓励教师科研,科研经费管理不重视成本核算,对科研资金的筹集与取得、投入和运用、耗费和补偿等全过程缺乏综合管理和监督,造成科研人员转移、套取科研经费等问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大打折扣。

  1.3 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环节缺失

  我国高校科技工作仍未从“计划立项―科学研究―鉴定报奖”的旧模式中完全转变过来,在计划课题立项时对预计产生的科技成果的实用性方面、市场需求及生产条件、工艺条件了解不够深入,产学研结合不紧密,造成与市场的脱节。同时,高校科技产业有待进一步规范,高校与大学科技园之间、与从事创新产业的科技人员之间的利益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理顺。此外,知识产权的界定和利益享受主体不够明确,影响了科技创新主体的创新积极性,而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既制约了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又造成了严重的无形资产的流失。

  1.4 重项目申请,轻项目管理

  目前,众多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点不是加强对科研项目的日常管理,提高科研的质量,而是把工作重点放在申报科研项目、争取科研奖励上。无论是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还是科研工作者,都习惯于将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的多少作为衡量教师科研能力高低、学校学术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这样的价值取向可能会对科学研究工作形成不良的引导作用。如果将从事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从事人文学科与工程技术的教师统一按照科研经费的多少来比较他们学术水平的高低就十分荒唐了。这种观念对科研人员有极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在研课题的完成质量,不利于高校科研水平的全面提高。

  1.5 重科研经费的制度管理,轻科研经费的项目管理

  我国现行的科研管理体制以课题制为主,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也是以项目为单位来具体进行的。这就使得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如下问题:一方面,对科研经费使用中可能出现的财务问题,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都非常重视,各高校也出台了相关的管理政策和财务制度;另一方面,科研管理部门往往忽视了从全局的角度对科研经费的支出用途进行考察、审计,即经费支出是否是项目所需,是否合理,是否存在资源的浪费现象等。

  1.6 重项目考核形式,轻绩效管理,经费效益低下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项目的考核更多地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对项目执行的过程和经费绩效的考核。一方面,虽然科研项目的合同(任务书)作为最基本的法律文书,详细地规定了任务下达单位和项目承担者的责任和义务,以及最终的成果形式,但是,在实际的科研管理工作中没有进一步完善科研合同(任务书)管理,尤其是细化年度目标和最终成果目标,以及明确相关的违约责任,规定违约追究办法。因此,结题时对科研成果难以进行实质性的审核,许多项目的验收和鉴定都流于形式,对于完不成科研计划者没有相应的责任追究条款,造成处理起来无据可依,只好不了了之。另一方面,高校科研管理中没有形成对科研项目进行绩效评估的制度。目前,一些获得资助的研究项目在结题时无成果,或成果水平低,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项目,结题时拿几篇水平不高的论文充数,一些应用研究的项目,不考虑市场需求,闭门造车,取得的所谓成果不能得到实际应用,成果转化率低。由于缺乏科研项目绩效评估制度,没有对科研项目的投入和产出进行评估,无法得出有力的数据来说明项目的经费绩效,因此也就难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科研的效益,造成科研经费的效益低下。

  2 加强高校科研管理的对策

  2.1 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不同学科以及教师的合作

  继续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消除计划经济模式在科研管理方面的遗留因素。积极稳妥地推进基层学术组织改革,如在学院之下组建研究所,建立以校―院―所三级管理为主体的管理体制,并使研究所成为责权利相统一的教学科研实体,强化对科研的统筹协调。从制度上确立教授在科研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学校科研主管部门努力做好全方位的服务工作。结合推进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大力倡导不同学科以及教师之间开展交流合作。

  2.2 完善科研量化考核管理制度,激发并保护教师的创新积极性

  坚持科研工作考核的激励约束导向,但必须由偏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重点是完善科研考核指标体系,根据不同学科、不同教师的实际情况及差异,确定不同的考核指标。尤其要注意的是要遵循教育教学和科技创新工作的规律与实际,适当拉大考核的时间跨度,允许和宽容教师科学探索的失败,关键看做了什么而不是简单追求结果和数量,避免急功近利的倾向,引导和保障教师以充分的时间与精力潜心学术、投身创新,努力做出原始性、基础性、高水平的创新成果。

  2.3 加强科研经费的筹措与规范管理,充分发挥有限资源的作用

  目前高校争取的科研经费数量虽然可观,但总的来说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的经费与资源并不充裕,不同高校之间也极不平衡。因而,政府财政加大投入的同时,高校自身也要开源节流,通过多种途径多方筹措科研经费。与此同时,高校要切实规范科研经费的管理,将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纳入学校的审核监督之下,既要尊重课题负责人的经费使用审核的自主权,又要明确规定经费报销的项目范围,如设备仪器采购、书报资料订阅、外出学习调研等,允许合理的劳务报酬等支出,但总体要求必须与科研项目紧密相关,确保将有限的科研经费用在刀刃上。

  2.4 坚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促进产学研合作与科研成果转化

  高校在倡导并保障教师开展基础研究的同时,还要积极推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紧密结合国家、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加强与产业部门和各大企业的科研合作,努力产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水平技术成果。要建设好大学科技园等科技创新创业平台,推进高校科技产业的改革与发展,拓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渠道。关键是要建立健全各项政策措施,包括科研成果的评估、使用、投资以及对成果主要研发人员的奖励办法,设立创业基金并完善使用管理办法等,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教师投身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工作。

  2.5 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

  科研管理人员一要有崇高的敬业精神与良好的职业道德,二要有高水平的信息采集能力与实践能力,三要有科技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四要有组织协调关系能力。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工作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因此,作为科研管理人员,要有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的能力,既同本单位科研人员保持密切的联系,对其科研动态和科研成果心里有数,又与上级科研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对其政策和指示了然于心,并且能够把二者交流的各个环节协调好,促进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

相关产品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公众号
公众号
在线咨询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